过度努力不是韧性
作者:编辑部
2024-03-21
摘要:你无法对自己的工作量、奉献或所作所为负责——都由别人负责,这是所有“太过”的背后逻辑。

你也正反复检查设定给自己的目标,准备更努力地自我鞭策吗?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迪甘吉(JU-Lia DiGangi)提醒,为了有美好而快乐的生活,人们反而不该太执着于条列这些目标。

迪甘吉是研究大脑、情绪与人际关系的专家,曾于哈佛医学院实习,并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做研究。她以科学知识与临床经验,教人如何巧妙利用大脑,过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过去,迪甘吉曾受白宫新闻办公室、美国特种部队、多家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之托,引导他们打造更有动力,也更愉快的团队。

今年刚开局,迪甘吉受多家媒体之约谈“目标设定”,她揭示了“用力过猛”与“心理不确定性”的关系,并提出解方。

每个新年,许多人都承诺要增强身体、改善职涯,整理家务,并培养新的爱好。人们致力于做更多的事情——更多的运动、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活动和社交。表面上看起来,争取“更多”听起来不错,但“努力”其实有其阴暗面,需要抵抗。

过度的事情有一个熟悉的列表:过度工作、过度成就、过度思考、过度解释、过度给予、过度承诺和过度包容。

过度运转,不会让你表现更好

人们经营这些太超过的任务,原本是为了帮自己创造心理安全感。这是神经系统调节的一种形式:当人感到焦虑、压力、沮丧或不确定时,大脑会启动威胁网络,为了恢复平衡,就会采取试图减轻恐惧的补偿行为。

所有的过度运转都让他们感觉很糟糕。奇妙的是,他们仍坚持认为:为了保持安全,他们需要继续这样过度工作。

事实上,过度行为本身,常成为生活中心理危险的主要来源。传统观点认为“过度成就”(overachieving),也就是对高绩效的不懈追求、“努力做到最好”的精神,是一种韧性,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2018年,研究人员哈拉里(Dana Harari)在《应用心理学杂志》对2.5万人进行分析,发现“实际表现”与“过度努力者典型的完美主义”没关联。换句话说,不断努力想成为最好的表演者,并不会让你成为最好的表演者。

但过度成就在精神和身体健康方面,带来了严重的代价。研究团队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更大的焦虑和忧郁有关。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探究了“过度成就”与“奖励相关神经回路”的关系,发现过度成就者的多巴胺水准较高。多巴胺是与动机和成瘾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大脑可以产生强烈渴望,使我们的过度运转永久化——你越过度运转,你就越想过度运转。

想太多,反而导致糟糕决策

再举一个例子:想太多。如果过度思考有效,我们就能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但研究显示事实恰恰相反。过度思考会导致糟糕的决策、更困难的人际关系问题,和更多的痛苦。

思考问题的目的应是减少问题,而不是加剧问题。

为了在新的一年打破“过度”的控制,我们必须认清它们的本质:寻求安全的形式。

人们倾向认为,如果我们过度成就或过度思考,那么“他们”就无法伤害自己——其他人就无法生我们的气、主宰我们或拒绝我们。但现实是,当我们长期过度操作时,我们就会伤害自己,并对身心健康造成真正的后果。

更明智地思考我们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需求,可以协助找到所需的平衡。三个简单策略,帮助你停止生活中的过度行为。

一、确立一个新的界线,并预期它会让人感觉很糟。

为了停止过度行为,当你以更平衡的方式行事时,要有心理准备暂时会出现一些痛苦的感觉。

例如,如果你决定在晚上七点后停止查看电子邮件,那么一开始,你的大脑会在七点后发出警报:如果你错过了一条重要讯息怎么办?如果你的老板对你生气怎么办?如果你回应这种冲动,就会强化你试图改变的行为。

过度运转是一种警觉策略,是大脑过往保护你免受潜在危险的一种方式。不过,如果你致力于新的界线,大脑很快会适应。

克服恐惧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养成习惯,反覆让自己接触最初让你害怕的东西,如此一来,大脑就会知道这个东西并不危险。

他人无法为你的安全感负责

二、认识危险和厌恶的区别。

当你开始创造这些新的界线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损害。例如,如果你不再过度迁就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他们可能会对你感到沮丧。不喜欢被这样对待是很自然的,但这并不代表它是危险的。研究表明,人们经常高估了自己决策的负面后果。

当人能够区分真正的危险,和纯粹的厌恶时,会感到解脱。

三、你,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危险的人。

通常,我们过度运转,是因为觉得“他人”不安全——另一个人会拒绝、伤害我们,或让我们失望。当你反复尝试通过他人的认可、应允或情绪来恢复你的心理安全感时,可能会暂时感觉好一些,但最终会破坏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你说服了自己,调节神经系统的不是自我的内在主权,而是别人的许可。

因此,你无法对自己的工作量、奉献或所作所为负责——都由别人负责,这是所有“太过”的背后逻辑。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自身安全最有力的决策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通过改变习惯来成长,确实可取,但人们常说自己在追求进步,事实却是在逃避恐惧。当能更有意识地关注大脑如何驱动我们行为,才有机会建立真正追求的事物:持久的内在安全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