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位的课程多,莘莘学子要慎于选择
港中学升读大专人数虽达六成六,读了冤柱书却也不少。一百五十五个由本地私立院校和海外院校合办的副学士和学士学位课程,全部未经学术评审局评审。教统局发言人表示,在该局注册却没有评审的学位,不能获本地认可。有学者指出,学生报读的课程无认可,等于浪费金钱和时间。
港每年有十多万会考生和高考生中,透过预科升读大学的只有一成八。近年教统局让成绩未如理想的考生循副学位升读大学,每年提供学位逾三万多个,当中不少是与海外大学合办的自资副学士和学士学位。本地八间大学开办这类学位有二百四十一个,由私立院校开办的也有一百五十五个。但私立院校合办的学位却全部未经评审。如每个学位课程收取五十至一百人,报读学生已逾万人。
花费金钱读了冤枉书
私立合办副学位和学位课程以工商管理学(BBA)最多,达七十五个;其次为理学,有五十二个;其余为信息科技、社会科学和文科等较冷门课程。
教统局发言人表示,私立合办学位课程尽管已在香港教统局注册,但不代表该学历获本地认可,该等学历只适用于海外。要获本地认可,必须在毕业后到学评局评审。学评局指引更列明,本港没有任何官方制度承认非本地学历,学历认可纯为个别雇主或院校决定。
与海外大学合办课程的恒生商学院,其副学位课程已获学评局评审,但合办学士学位课程评审仍未完成。该校校长崔康常指出,学评局的评审费用不菲,动辄近百万元,具规模的院校虽能应付,但少规模的私立院校却难以支付。他说,合办学位的认受性视乎院校口碑,「如恒商具商科传统,学历受业界认可。」
香港辅导教师协会主席赵荣德说,要私立合办学位课程全数评审很困难,「海外院校学位在当地已有认可,不会愿意再在本港评审。」他表示,本港不可能与所有海外国家互认学历,「海外的大学恒河沙数,有的更多至上千间。好学校当然也有,但野鸡大学却也不少,这与本港只得八间大学的情况完全不同。」
毕业仍不能考公务员
资深辅导老师胡继昌说:「由大学合办的学位课程具自评资格,认受性较高。私人机构的学位课程多没经过学术评审,对同学保障不大。」他指出,如学生报读无认可的学位,毕了业也不能申请公务员,学历也难以衔接本地大学、甚至连雇主也不承认,「只是浪费金钱和时间。」他提醒学生,在报读私立合办学位前,应先与老师商量或到教统局查询,亦可以联络合办课程的海外大学。」